通過對原棉到粗紗的半制品質量比較分析和細紗到自動絡筒成品棉紗質量對比分析,用試驗數據闡述了原料中危害性疵點、危害性纖維在紡紗流程中不同工序的變化,有效地證明了紡紗實際過程中危害性疵點、危害性纖維的變化規律,為棉紗疵點、危害性纖維在紡紗過程中的控制提供了基礎和方法,探索出了紡紗流程中每一工序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的清除效率和質量指標控制標準,為紡紗工藝的設置和改進提供了方向。
1、概述
紡紗原料本身是由長度不等的纖維和各種不同疵點混雜組成的,而棉紗的最后形成需要在紡紗過程中對混雜的纖維和疵點進行開松、除雜、混合、除雜除短絨、梳理、牽伸、平行、伸直、加捻、卷繞,目的是為了清除纖維中存在的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使雜亂無章糾纏在一起的纖維按照有序規律進行排列,生產出符合質量控制要求的棉紗,保證為下游工序提供合格的、滿足織物質量需要的產品,由于纖維本身的種植、生產、加工、設備受環境和氣候影響明顯,實際操作過程中人為因素對生產條件、加工條件、加工工藝的改變,導致紡紗原料本身的等級差異突出,纖維長度、疵點數量、纖維的成熟性、纖維的顏色、纖維的粗細波動較大,紡紗過程中在不同的工序打擊力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在不同的流程階段表現出上升或下降,整個紡紗過程中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上升的工序相對較多,控制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大幅度上升是紡紗過程控制中必須注意的事項,合理的工藝設置是極大限度控制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惡化的關鍵,根據危害性疵點、危害性纖維上升或下降的數量制定不同工序的清除效率,是穩定半制品、成品質量的關鍵,紡紗過程中根據原料變化、環境變化、生產管理變化防止棉紗疵點大幅度突變是棉紗質量穩定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的棉紗疵點和危害性纖維在不同工序的變化情況、變化幅度是不同的,在生產環境條件穩定狀況下,原料的質量決定了不同工序疵點的變化幅度、危害性纖維的變化幅度不同,根據不同的原料質量決定生產棉紗品種、棉紗質量和和生產流程工藝,是延長紡紗設備使用壽命的關鍵。
2、原棉、筵棉、梳棉、精梳、并條、粗紗各工序質量指標的變化情況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
1、棉結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是增加的,筵棉到梳棉、精梳是減少的,精梳道并條、粗紗時增加的。
2、棉籽殼棉結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是增加的,筵棉到梳棉、精梳是減少的,精梳到并條、粗紗一般是保持同一水平或有所增加。
3、平均長度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梳棉是減少的,梳棉到精梳、并條、粗紗都是增加的。
4、短絨率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梳棉是增加的,梳棉到精梳是減少的,精梳道并條、粗紗時增加的或者基本保持不變。
5、上四分位長度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梳棉是減少的,梳棉到精梳、并條、粗紗都是增加的。
6、纖維細度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是減少的,筵棉到梳棉、精梳、并條、粗紗都是增加的或基本保持不變。
7、未成熟纖維含量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是增加的,筵棉到梳棉是減少的或基本保持不變,梳棉到精梳是減少的,精梳到并條、粗紗都是有所增加的或基本保持不變的。
8、纖維的成熟度百分比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梳棉是減少的,梳棉到精梳、并條、粗紗都是增加的。
9、雜質變化的趨勢是原棉到筵棉、筵棉到梳棉、梳棉到精梳都是減少的,精梳到并條、粗紗有所增加或基本保持不變的。
上述筵棉棉層、梳棉條的平均長度、短絨率、上四分位長度、纖維細度、未成熟纖維含量的變化說明清梳聯和梳棉機的工藝設置是不合理的,同時說明棉花在清梳聯的清花過程中、梳棉過程中被打擊過渡,對棉纖維的損傷是極為嚴重的。
3、原棉、筵棉、梳棉、精梳、并條、粗紗各工序的試驗數據與相應的前一工序的質量差異情況比較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
1、棉結變化的趨勢:原棉到筵棉棉結增加的百分率為71.8%,比要求的增加率小于40%相差太大,筵棉到梳棉棉結的清除效率是82.4%,達到了80%以上的清除效果的,梳棉到精梳棉結的清除效率較小只有66.7%,沒有達到75%以上的清除效率。
2、棉籽殼棉結變化的趨勢:原棉到筵棉棉籽殼棉結增加的百分率為13.6%,比要求的增加率小于15%要低,是符合要求的;筵棉到梳棉棉籽殼棉結的清除效率是68.0%,沒有達到了75%以上的清除效果的,是不理想的;梳棉到精梳棉籽殼棉結的清除效率為100%,達到了95%以上的清除效率,是完全符合清楚要求的。
3、平均長度的變化趨勢應該是從棉花道粗紗一直是增加的,但是在貴公司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現了從棉花到筵棉、梳棉平均長度減少的現象,這就說明了清花工序、梳棉工序的打擊太強烈,使棉纖維受到的損傷較大,這就要求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調整清梳聯工序的工藝,上四分之一分為長度、棉纖維的細度、纖維的成熟度百分比、未成熟纖維含量也是如此。
4、短絨率的變化趨勢從筵棉到梳棉應該是減少的,而歸公司出現了增加現象,這說明梳棉工序的工藝設置是不合理的;從梳棉到精梳工序短絨率的清除效率為39.4%,沒有達到45%以上的清除效果,所以這是不理想的。而在并條工序出現短絨率增加8.3%的現象是不合理的,這就說明了并條工序的羅拉隔距過大,短絨率如果一般有所增加也應該控制在3%以內。
5、雜質的變化趨勢從原棉到筵棉減少了25.92%,沒有達到40-50%的清除效率;從筵棉到梳棉雜質沒有減少的變化,這是不合理的,從筵棉到梳棉雜質應該減少20-30%才是正常的,精梳工序、精梳工序以后各工序的雜質清除效果是較好的。
4、細紗工序、自動絡筒工序棉紗質量指標變化分析(CJ18.2tex、CJ14.5tex)
試驗數據說明:
1、細紗到自動絡筒工序除危害性紗疵因為剪切外而降低,其它棉紗物理指標都在下降,而且某些棉紗物理指標惡化程度嚴重;
2、隨著紡紗號數的降低,棉紗多數物理指標從細紗到自動絡筒機惡化更為嚴重,表現特別突出的是棉紗的粗節、棉結;
3、棉紗經過自動絡筒工序后棉紗的各種不勻率都要在增加,摩擦和張力拉伸對棉紗的均勻程度帶來巨大的危害,減小成形棉紗的摩擦和張力,是控制棉紗質量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5、結束語
試驗數據證明紡紗生產過程存在起伏波動,無論是危害性疵點、危害性纖維、棉紗疵點在有的工序是減少的,而在有的工序又是增加的,整個紡紗過程就是清除危害性紗疵、危害性纖維,除大疵、長疵和除難以加捻、容易形成疵點的危害性纖維是紡紗的根本目的,紡紗過程的每一工序達到了本工序的清除疵點和危害性纖維的效率,就實現和完成了本工序的紡紗任務,紡紗紡紗工序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的無常突變,就必須制定合理的原料混配標準、環境控制標準、工序質量控制標準、生產管理和設備維護維修標準、工藝管理標準,建立完善的紡紗流程控制體系,否則危害性纖維、危害性疵點不僅無法在生產過程中有效控制,而且異常變化導致棉紗、織物質量惡化也會發生。